此前,中国篮协颁布的《中国篮球协会入籍篮球运动员管理办法 (试行)》,旨在提升中国篮球竞技水平。然而,这一政策在 CBA 各俱乐部中却未得到积极响应,多数球队持观望态度,使得归化计划推进受阻。

而与此同时,亚洲其他国家却没有闲着,新疆外援劳森被黎巴嫩归化,山西外援古德温被卡塔尔归化,而亚洲杯日期临近,中国男篮目前仍无任何归化的消息。苏群表示:“现在归化各个球队积极性不高,之前李凯尔归化也是俱乐部出的钱。归化球员打国家队,一般就是像李凯尔这种一锤子买卖,大家还在问说李凯尔以后还会不会替中国队打比赛?不会,他说好了就这一次大赛。打个比方说,如果巴里-布朗真的归化成功了,他要是打得好肯定不止打一届比赛,当然每打一次就要单独给钱。”

CBA 公司未针对归化球员制定明确的上场时间规则,是俱乐部迟疑的主要原因。在现行CBA 规则下,外援上场时间严格受限,若归化球员上场时间界定不明,将给俱乐部赛事安排带来极大不确定性。俱乐部担心,在投入大量资金归化球员后,却无法在比赛中合理使用,从而影响球队成绩和投入产出比。例如,若归化球员上场时间与外援相同,那么球队在阵容调配时就需谨慎权衡,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,让俱乐部不敢轻易迈出归化的步伐。

展开全文

同时,归化成本高昂也是俱乐部不得不考虑的因素。与足球不同,篮球天才大多集中在美国,让美国球星放弃国籍加入中国,不仅难度大,而且代价极高。俱乐部需要承担包括球员薪资、转会费、归化手续费用等一系列开支,这对于许多财力有限的俱乐部来说,是难以承受之重。一些民营俱乐部甚至表示,连本土球员的工资支付都面临压力,更无力承担归化球员的巨额费用。相比之下,将资金投入到青训体系中,虽然回报周期长,但更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,这也使得俱乐部对归化持谨慎态度。

在国家队层面,归化球员的使用效果也存在争议。以李凯尔为例,虽然他在男篮世界杯中有一定表现,但与队友的配合默契不足,且比赛结束后便重返 NBA,此后未再为中国男篮出战。这让俱乐部对归化球员为国家队长期效力的稳定性产生怀疑。若花费巨资归化的球员,只为国家队打一届大赛,那么对于俱乐部的投入而言,性价比过低。此外,国家队比赛中只能使用一名归化球员,这也让俱乐部大规模归化资源浪费。

就在 CBA 各队对归化持消极态度时,新疆外援劳森被黎巴嫩归化,山西外援古德温被卡塔尔归化,而即将于 8 月 5 日至 17 日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的 2025 年男篮亚洲杯上,众多参赛队都已通过归化增强实力,中国男篮却仍未确定归化人选。

中国篮协若想推动归化政策落地,需与CBA公司协同合作,尽快明确归化球员在联赛中的上场时间等细则,为俱乐部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。同时,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,分担俱乐部的归化成本,提高俱乐部的积极性。否则,在国际篮坛激烈的竞争中,中国男篮恐将因归化不力而在亚洲赛场上进一步落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